助照顾身心健康 让海外儿女安心

2022年1月21日发表于《明报·加西网》,这篇报道是《明报》对程总的专访,面向加拿大华人家属宣传非凡照护【定期上门照护套餐】产品。

《明报》是金庸先生于1959年创刊,总部设在香港,是现今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。1993年10月,在加拿大温哥华设立《明报·加西版》,已成为当地读者人数最多的中文报章。

以下为【明报专讯】全文:

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,代替海外子女上门照护长者服务在疫期的中国悄然兴起。一名将公司开办在北京的创业者表示,许多当地空巢老人久久无人陪伴,患有不易察觉的认知及行为障碍,例如每日打电话用负面言语骚扰远隔重洋的女儿,造成亲子关系破裂。

北京非凡照护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程华表示,照护的服务对象是65岁以上长者,他们的子女一部分在国外事业有成,一两年回来一次;另一部分则是定居于中国其他城市,离乡背井,实际上与旅居海外无异,其中更不乏独生一代,造成较为普遍的「空巢老人」现象。

疫下难越洋探望「空巢老人」 定期上门照护服务中国兴起

尤其是自疫情席卷全球,对于子辈而言,远渡重洋、回乡探望双亲的时间及经济成本骤涨,「根据当前政策,回北京需隔离14+7日,海外子女们极少有人可以享有那么长的假期,只能被迫长期分隔两地」。

「这些长者生活上尚能自理,但精神上非常孤独,子女也有心理负担,备感焦虑」,程华指,「政府开办的小区养老不可能替代亲情每日相伴的功能,这些长者缺乏必要的社交及心理疏导」。程华透露,在工作中发现,愿意将父母的余生托付给护老院的家庭只有不到10%,80%至90%的人仍希望老一辈若非失能,可在家中安享晚年。但许多长者有私隐顾虑,不愿意24小时与保姆同住,因此才催生了不同于机构养老与传统居家养老的「定期上门照护服务」。

「要雇用住家保姆其实是一笔很大的开销,在北京,每月约需人民币1.5万元至2万元」,程华补充,「新型上门照护则以一周两次、每次2小时以内的频率进行,大大减轻了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,结合了定期健康管理、心理评估及稳定且持续的陪伴功能」。团队由社工、心理咨询师、三甲医院全科医生、康复师、照顾督导依据不同个案情况,组合而成。

程华说:「许多老人不会听从儿女意见,两代人之间极难做到接纳、沟通及共情,而专业人员作为第三方介入,相当于打破了无效的固有关系模式,以权威人士身分,帮助识别部分父母的早期认知障碍,降低日后失能及罹患抑郁症的风险。此外,亦令老人保持一定程度的社会联结,纾解负面情绪,例如策划画展、读书会等活动,这对提升自我价值感至关重要」。

此外,得知有人代为探望,亦减轻了不少无法回国的海外儿女的紧张情绪或是愧疚感。程华举例道,曾接触一名居住在加拿大的男子,母亲退休前是京城名医,「从她的倾诉中得知,她起居上完全能自理,但就算是为了让远方的儿子感到安心,也愿意接受登门照护」。

程华另指,有同样身在海外的女儿发出求助,称她居住在北京的母亲,每日会固定时间打一个小时电话,内容充满负能量。「遇到这样的问题,我们会先解决长辈的行为模式问题,而非一开始就修正其经多年固化的认知。照护师要求她在例行电话中给予女儿适当的赞美,这样的事对那位母亲是破天荒来头一次,一时竟显得手足无措,于是我们先在纸条上列了30句夸赞的话,叫她照念,先从表演赞美入手,逐渐养成习惯。而女儿也心情大好,同样积极响应。随着此类训练日积月累,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得到了修复」。

家住本那比、移民20年的史小姐表示,她的父母住在中国,均80岁高龄,近年遭宣扬「负离子治疗」的保健机构陆续骗走近百万元人民币,仍执迷不悟。

「我与妹妹探查背后原因才发现,『保健机构』的业务销售向两位老人展开猛烈的甜言蜜语攻势,时常登门拜访。掌握一套话术的他们,能做得比我们亲生子女还『体贴』」,史小姐说,孤单在家的父母,的确很难招架,但这些销售无法做到像真正的照护员那样,关注长者的心理健康,「我与他们常年争吵不休,疏于发现认知功能的退化,直到近期,母亲才确诊罹患初期阿兹海默症,我后悔不已」。

就此,程华指出,认知症的前兆或是风险因素包括睡眠时间过长等,是可以得到早期介入的,机构会使用「脑活跃度指数量表」,帮忙鉴定。

Dong Hua Wang, Local Journalism Initiative Reporter

相关新闻

评论列表(1条)

  • 艾林花园
    艾林花园 2022年3月3日 上午9:12

    特别是刚刚出国不久的华人,留在北京的家人确实很难照顾到。

发表回复

联系我们

咨询热线

400-900-1886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8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(关注微信公众号“非凡照护”)

微信客服
微信客服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